本网讯:4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音韵学专家张渭毅应邀来校,在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古代汉语是研读医古文的基础——从本人学习经历与治学体会谈起》的学术报告。学校副董事长张玉洁、副校长张富林出席报告会,文学与教育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及400余名师生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校长助理王文博主持。
报告会现场
副董事长张玉洁为张渭毅教授颁发聘书
副校长张富林讲话
校长助理王文博主持报告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音韵学专家张渭毅作报告
张渭毅教授以个人治学经历为切入点,提出“精研常用词与背诵古诗文实为治学密钥”的学术观点。在核心议题阐释中,他以《伤寒论》中“烦悗”与“烦懑”的千年误读考辨为例,通过《集韵》反切注音的音韵学考证方法,还原宋代语音实况,揭示中古音韵演变对医典文本解读的深层影响。他展示的《历代中医古籍音韵分布地图》,可视化呈现了唐宋以降医籍语音流的清晰轨迹,实证“中医药典籍堪称语言演变的活化石”的学术论断,为医古文研究提供跨学科方法论启示,令在场师生耳目一新。
互动环节,针对古代汉语教学中“学生古籍阅读障碍”问题,张渭毅教授以“玖球天後”书法作品为例,剖析“玖”与“九”、“后”与“後”的字源差异,强调掌握繁体字对研读古籍的必要性,建议按专业需求研习简繁字对照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挑战,他表示,“古汉语研究本质是文明传承的当代实践”,指出在AI技术介入古籍解读的背景下,学术研究的核心应转向文本判断力、理论思辨力与文化主体性的培养,引发在场师生对于古汉语研究的深度思考。
张富林在讲话中高度肯定报告价值,强调古汉语研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鼓励师生们积极投身相关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为推动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交流座谈会
会后,张渭毅教授与学校古代汉语教师座谈,就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学术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细致且全面的交流。文学与教育学院负责人表示,2025年,文学与教育学院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古代汉语与健康文化专业深度融合,启动由张渭毅教授领衔的全国古代汉语及中医药典籍学术论坛,成立中医药典籍翻译中心。张渭毅教授高度评价学校学科布局,并表示中医药典籍翻译中心将成为古汉语研究的重要平台。
此次学术报告会,以聘任客座教授仪式为序章,以跨学科对话为脉络,以文化传承为旨归,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也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在古汉语与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