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系统梳理科研积累、精准谋划高层次项目申报方向,9月28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中药学、中药智能制造技术方向研究小组召开中药智能制造技术项目申报研讨会。会议由团队负责人张喜民教授主持,团队全体成员参会。
会上,团队成员史艳霞围绕拟申报项目《基于无人机智能机群的中药产地加工(趁鲜切制)智能监测与工艺优化研究》作专题汇报,重点围绕两大研究内容展开阐述:一是通过无人机机群搭载光谱、红外设备,实时采集鲜药材数据,构建鲜药材含水率—切制厚度—干燥效率动态关联模型;二是建立监测数据与中药智能制造前处理工序的联动优化机制,实现产地加工参数与车间工艺参数的协同,进一步提升原料利用效率。该项目旨在解决传统中药趁鲜切制过程中“依赖经验判断、受天气条件制约”导致的质量波动大、能耗高、损耗率高等行业痛点,为中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可推广的示范方案。
项目汇报结束后,团队成员围绕项目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施路径及拟申报的高层次项目展开深入研讨。张喜民指出,该项目选题紧扣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要求,具备较强的创新性与应用价值,但需进一步明确关键科学问题,包括无人机机群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及工艺优化模型的普适性。他建议,团队需加强与中药学其他团队的跨学科交流合作,充分依托学校现有科研平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项目竞争力。
通过研讨,团队成员进一步明确扎实推进课题研究、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不仅是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科团队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此次研讨会为中药智能制造技术方向研究小组的项目申报提供了精准思路与实施建议,进一步凝聚了学科团队的科研共识,为团队提前谋划成果布局、积极筹备国家级课题申报、冲击更高层次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学校中药智能制造领域科研工作提质增效起到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