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进一步推动各微专业规范运行、提质增效,9月29日下午,学校在立德楼一楼景行厅召开微专业建设推进会。副校长张富林出席会议,各教学单位分管微专业教学工作负责人、各微专业负责人及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参会,会议由校长助理王文博主持。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学校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统筹推进微专业建设工作。全校各单位积极响应、主动申报,共提交27个微专业建设方案,目前已有13个微专业完成首批招生并启动教学。
会上,各微专业负责人就微专业介绍、开设课程、学时学分、授课情况、师资情况、合作企业情况以及促进学生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张富林、王文博针对各微专业汇报情况进行了一对一的质询答辩,围绕“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匹配度”“课程实用性与跨学科融合度”“校企合作深度与实践效能”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不仅解答了各微专业在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更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为每个微专业明确了差异化发展方向与规范化建设标准。
会议最后,张富林作总结讲话。他首先肯定各微专业在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从五个方面对微专业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是人才培养定位的精准度。微专业需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的政策指引,以就业为导向,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生成长需求。二是社会需求与适配性。微专业的开设模式应建立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旨在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三是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微专业课程应控制在6-8门,力求少而精,紧密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开设实践技能类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需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四是专业特色的挖掘。各微专业要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及专业的特色优势,深入挖掘特色学科方向、优秀师资团队、先进实验设备等自身独特资源,并将这些特色元素融入微专业的教学与培养过程中,打造鲜明特色的微专业。五是运行机制的保障。各微专业需确保教学场地、实验设备、教学资料等硬件设施齐全且先进,以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求;制定完善的预期成效及风险应对措施,确保微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此次微专业建设推进会的召开,进一步凝聚了微专业建设共识,明确了微专业发展方向。下一步,学校将以微专业建设为抓手,加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整合教学资源,着力打造出微专业特色与亮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切实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筑牢基础。